土木工程学院学生进行古建筑结构认知实习

发布者:土木工程学院发布时间:2023-06-14浏览次数:20

为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及专业能力,6月6日,土木工程学院组织2021级全体学生到安徽陶渊明故居守拙园进行古建筑结构认知实习。此次实习由各班辅导员及专业课老师带队。


到达守拙园,同学们首先了解到徽派古建筑是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梁架多用料硕大,且注重装饰,其横梁中部略微拱起,故民间俗称为“冬瓜梁",两端雕出扁圆形(明代)或圆形(清代)花纹,中段常雕有多种图案,通体显得恢宏、华丽、壮美。立柱用料也颇粗大,上部稍细。明代立柱通常为梭形。梁托、爪柱、叉手、霸拳、雀替(明代为丁头拱)、斜撑等大多雕刻花纹、线脚。  

随后带队的专业课老师为我们讲解了古建筑的梁。徽派古建筑中规模较大或富有的房屋,采用的是抬梁穿斗的混合木构架。明代为了使空间开阔庄重,用承重大梁连接前后柱,省略中柱,大梁上放梁,用瓜柱连接,具有抬梁的特点。大梁不在柱头上支顶,而是在柱身的插口中插入大梁,形成水平的榫卯接口关系,具有斗穿的特点,斗穿木架广泛用于边跨。一些规模较大的古宅,在天花板下或伏水椽子下,建有明造大梁,是两端插柱的承重大梁,具有抬梁穿斗的特点。以斗穿椽为目的,来自屋顶的荷载,加上自身重量,直接传递给承重落地柱,一部分通过廊梁传递给承重落地柱。

梁架构件的巧妙组合和装修使工艺技术与艺术手法相交融,达到了珠联璧合的妙境。梁架一般不施彩漆而髹以桐油,显得格外古朴典雅。墙角、天井、栏杆、照壁、漏窗等用青石、红砂石或花岗岩裁割成石条、石板筑就,且往往利用石料本身的自然纹理组合成图纹。墙体基本使用小青砖砌至马头墙。


紧接着老师便给同学们介绍了马头墙。马头墙是徽派建筑中的重要特色,徽派民居通常十分的密集,山水相连,加上耕田,留给民居的土地就不显得很多了,拥挤的民居环境,防火自然成了重中之重,古代木质结构的房子一旦着火,没有很好的措施,整个村子可能就会毁于一旦,而马头墙的存在正是为了阻隔火源,故马头墙又有“封火墙”之称。  

徽派建筑中,古村落常与水系有很大联系,很多村落以河流或水池作为建筑基址的前景,形成开阔平远的视野,当隔水回望,有生动的波光水纹和粼粼倒影;或以前景或借景形成建筑群前方的构图中心,使极目远眺时视线有所归属,丰富整体层次和深度;又或以障景或屏挡使村落内外有所隔离,形成空间对比,营造村落的相对独立性。在守拙园的认知实习过程中,能看到许多的巷弄。并且建筑与建筑之间的巷弄,十分狭窄,只满足“通过”的功能,基本没有容纳人停留的空间。而巷弄是徽州古村落中数量最多的,形式最丰富的,层级最低的公共交通空间。其构成了徽州古村落的基本脉络和肌理。

通过此次认知实习,我院学生对徽派古建筑结构的了解更多,实地讲解巩固深化了所学理论知识,对学生今后在学习中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结合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